学校要闻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校要闻 >

国内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在长海医院启用

发布时间:2017-03-01 17:37:00

做前列腺手术,可以在两三厘米见方的空间内,实现犹如绣花般的精细操作;做肾脏手术,可以绕开肠道等器官,将手臂伸到背后“隔山打牛”;未来像宫外孕等手术,或许不再是简单地切除输卵管,可以考虑在保留输卵管的前提下拿掉胚胎……随着手术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很多让人无法想象的手术场景正在变为现实。作为手术机器人的尖端代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直以来广受关注。
  2月26日上午,国内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在上海长海医院落成启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教授,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孙阳主任,上海市卫计委章雄副主任,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公司培训服务全球副总裁吉琳﹒邓肯,复星医药医疗器械板块副总经理刘雨等领导出席并致辞。医院张从昕院长主持落成启用仪式。中心的成立,将更便于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推广、普及以及外科手术人才的培养。今后,该中心还将对手术机器人的临床深度应用以及精准医疗手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看机械手如何做手术
  走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室内,第二军医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教授正在实施外科机器人手术。只见他端坐在一台仪器前,两眼盯着“显微设备”,两手在操作界面上不停地操作着。而手术病人却躺在另一侧,和他根本没有正面接触。
  原来,孙颖浩院士和他的团队正在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实施一台复杂的前列腺癌微创手术。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他只需坐在手术室一角的机器人操作平台前,戴上指环,就可同步控制机器人的手臂实施手术。和人手相比,机器人仿真手腕器械有7个自由度,比人手更加灵活、精确,它还可以自动滤除震颤,比人手更加稳定。
  此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像技术更加逼真,裸眼3D立体高清图像,可以将图像放大10倍。医生通过控制系统,犹如坐在电脑前打电子游戏一般完成手术,整个过程轻松而直观。如果是实施一台传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主刀医生在手术台前需要站立3小时左右。
  术后,孙颖浩院士给记者详细展示了仿真手腕器械的7个自由度。他说,机器手臂犹如加长加强版的人手,突破了很多人手的极限,机械手臂不仅比人手更灵活、更准确、更稳定,还有利于分离、解剖深部和狭小空间的组织和部位,犹如在雕刻和绣花一般精细,减少了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和术中出血。以前列腺癌根治术为例,手术出血量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200—300ml减少到了目前的50ml—100ml。而3D成像系统,则犹如一双会拐弯的千里眼,让你可以轻松看到隐藏在物体背后的东西。
  他说,手术机器人的出现,给微创外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减小了手术创伤,增加了手术效率,提高了手术效果,为推进精准医疗微创外科手术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年培训人数将达500人
  自2006年国内引进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以来的十年间,国内累计开展了4万余例机器人手术。涵盖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胸外科、心外科、小儿外科、甲状腺外科等科室近上百种术式。目前,国内共安装有62台机器人手术系统,每台每周手术量约5.9台,相比每天一所大型三甲医院的几百台手术而言,所占比重较小,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潜力和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多数医院的机器人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机器人手术是当今最先进的外科手段,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认证才能开展。以前的培训,要到境外或国外进行,周期长,费用高,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这一尖端技术的应用。”长海医院张从昕院长说,长海医院作为国内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基础培训基地,启用后,将填补国内这一空白,为国内外医生提供国际化的培训服务,一举改变以往只能去境外培训的不便,不仅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消除了语言上的壁垒。预计,长海医院培训中心年培训人数将达500名以上。
  机器人使用培训一般由网上考试、现场模拟、动物实验三环节组成。网上学习考试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测试,现场模拟则通过机器人操作平台用游戏通关的方式进行穿针过环、缝合海绵、电能量使用等模拟训练,“通关”之后是“实战”,即动物实验阶段,镜头与器械操控、组织缝合、血管游离与结扎以及专科项目练习等安全使用原则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操作证书。
  
一场“手术台革命”正在开启
  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高旭教授,有超过500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经验,对术中重建控尿解剖机制、保留勃起神经具有丰富经验和众多原创技巧。
  在谈到机器人手术时,他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外科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大幅度提高了医生对于手术细节的把控性。”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胸外科等科室相关手术,未来可能涵盖外科所有手术,并进行专科化,专科化的手术机器人平台模块、配套器械,使手术更加方便、灵活、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机器人的体积会逐渐缩小,甚至可能向“微型”化发展,将来很有可能整套设备置入人体,遥控完成手术后取出,比如目前的穿刺检查,创伤更小、风险更低。
  “带有超微压力传感器的器械可以让医生判断器官的柔软程度、具有显微荧光功能的目镜可以“看”到要切除的肿瘤边界、具有图像建模分析功能的机器人可以在即将损伤到大血管之前对医生发出警告。”肝胆胰腺外科金钢教授认为,智能将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只是医生双手的延伸和增强,未来很可能逐步开发更加智能,成为医生双眼,甚至大脑的延伸和增强。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很多优秀的团队从事医疗机器人的开发,未来会有更多的机器人手术平台商品化,这不仅会使传统外科技术得到质的飞跃,同时也会大幅度降低手术和耗材的费用,使更多的患者受益,让“高大上”的机器人走向大众。  
\
\
\

上一篇:长征医院荣膺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奖
下一篇:学校组织收听收看“大功三连”先进事迹报告会

        出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单位地址: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200433